所謂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就是企業主動和系統化地根據其社會責任戰略和方針,調整供應鏈上的商業策略和實踐,采取監督和協助供應商,以及與供應商和其他利益相關方溝通、合作的方式,促使供應商遵守一定的社會責任準則和規范,從而確保供應鏈上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與提供也符合企業整體的社會責任戰略和方針。
根據聯合國全球契約的研究,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的主要目標有三個,即降低風險、提高運營效率,以及確立和保障商業的可持續性。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三個方面也是企業進行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的驅動因素。雖然,供應鏈社會責任源于被動型的風險管理,例如,勞資糾紛和環境危機等問題都可能導致供應鏈中商品流的波折甚至中斷,從而造成商業損失。因此,在員工權益和環境管理方面有所投入的供應商將有助于強化供應鏈的安全性,但是,更主動的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則應當是通過優化涉及供應商的各種社會責任因素來提升企業自身和供應商的經營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比如,更優的能源和運輸成本,供應商員工更高的工作效率,以及符合競爭規則的供應鏈伙伴關系所能確保的產品和市場的可持續性。
根據ISO26000(社會責任指南標準)對在價值鏈上促進社會責任的闡釋,以及全球供應鏈管理的發展趨勢,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的思路和出發點可以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從自我管理到供應鏈管理。ISO26000要求企業“應當考慮與其他組織的采購和交易決策中潛在的或未曾預期到的影響,并避免或最小化任何負面影響”。這一方面意味著企業必須超越自身關注整個供應鏈,但同時也指明了供應鏈社會責任開始于企業考慮自身的社會責任影響。所以,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首先要求企業自身必須高度重視并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意味著以社會價值為基準來調整供應鏈上的商業關系,因此,只有企業自身能夠履行社會責任,才會將社會責任理念和要求嵌入到治理結構和供應鏈條中去。
第二,從封閉管理到開放管理。由于供應鏈結構的復雜性和所涉專業知識的廣泛性,以及供應鏈社會責任問題本身經常具有的巨大社會影響,越來越多的企業傾向于在供應鏈管理中引入其他相關方,包括在制定和實施“契約式”供應商行為守則的同事,加入或發起“協約式”甚至是“公約式”的供應鏈社會責任倡議。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參與不僅能增強供應鏈管理的專業度、透明度和可信度,而且能夠減少供應鏈管理中在人力等方面的投入。例如,蘋果公司在很長的時間內堅持對供應鏈的封閉性管理,然而,2010~2011年的富士康危機促使其最終不得不放棄這種思路,并在2012年初加入公平勞工協會(FLA),借助其開展更加開放和中立的供應鏈管理。
第三,從風險管理到價值管理。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的另一個重要方法論和趨勢就是從風險管理向價值管理的提升。雖然預防社會責任風險往往是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的一個重要出發點,但以審查和懲戒為基礎的、消極被動的風險管理也是供應鏈的一個低級層次,因為這不僅不能在根本上消除風險,而且在長期上也無法保障穩定而互信的供應鏈關系,更無法激發供應商創造社會價值的意愿和能力。
因此,科學的、可持續的供應鏈管理必須在監督審核之外更加關注對供應商的“領導”和“指導”:企業應該通過供應鏈上的商業機制引導供應商從戰略和愿景上認可和納入社會責任理念,并通過技術支持等措施提高其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這也就是常說的“與供應商一起成長”。惟其如此,供應鏈才可能會成為“負責任的產品和服務”的平臺,正如聯合國契約總干事Georg Kell所說,“無論對于企業還是社會而言,可持續的供應鏈管理都是價值和成功的強勁驅動力”。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