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受國家出口退稅和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的影響,“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受到抑制,輕工行業對外貿易結構顯現新的變化,其中,塑料制品出口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9.7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海關統計表明,1-7月,我國塑料進口增長7.4%。業內人士據此表示,塑料制品出口增速的回落,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減少貿易摩擦,改變產業為人做嫁衣的現狀。
從去年開始,國家對塑料制品出口頻頻念起“緊箍咒”。從2006年9月15日國家將塑料制品出口退稅率由13%降至11%,到今年7月1日又將出口退稅率下調至5%,再到7月23日商務部和海關總署將塑料制品列入新增加工貿易限制類出口目錄,不難看出,國家政策調控的意圖非常明確:限制塑料制品大量出口。
2006年,塑料制品出口總額為202.88億美元,按5%的出口退稅率計算,一年將減少12.17億美元的退稅收入,約占塑料行業全年利潤總額的35%。而新增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共計1853個10位商品稅號,其中塑料原料及制品的稅號150個。與此前公布的目錄相比,除了為限制商品數量上增加了140種,限制方式也從進口變為出口。數據顯示,同期涉及新增限制類目錄的塑料制品出口18.9億美元,占同期廣東加工貿易項目下塑料制品出口總值的99%。
作為塑料制品加工的全球基地,我國塑料制品產量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國內擁有塑料加工企業9萬家。由于具有勞動力價格低廉等成本優勢,我國塑料制品出口一度呈現旺盛局面。2006年,我國塑料制品出口量超過1200萬噸,出口額超過160億美元;2007年1-6月,塑料制品出口額達101.36億美元,同比增長15.67%。然而,我國規模以上塑料制品企業只有9000家,其中,不少企業以加工貿易出口方式為主,而一些小企業技術裝備落后,產品檔次較低,多年來依靠價格“低端路線”維持市場份額。這已成為我國塑料制品加工產業發展的掣肘。
面對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以及出口形勢的進一步嚴峻,目前國內一些塑料制品生產企業正在通過技術投入、科技攻關,以實現產品的升級換代和結構調整。
業內人士表示,優化塑料加工貿易,關鍵是要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瞄準具有自主技術的高附加值產品。仍以美國塑料市場為例。在美國,用于汽車車身零件、計算機硬件、家電器具外殼和電路板的塑料模具組件的市場潛力很大,這為我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我國塑料制品行業應加快引進和使用先進設備,開發和研制中高檔塑料制品。與此同時,隨著飲料、食品、藥品、洗滌用品、化妝品的迅速發展,其對塑料制品有的需求也在不斷加大。
人們可以看到,擺脫以量取勝,為他人做口模式已開始在國內塑料制品加工業廣泛實施。我國塑料制品加工貿易正在向產業鏈高端發展,由單純加工向設計、研發、品牌、服務等內容延伸。塑料制品加工業也將在經歷“陣痛”之后迎來新生。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