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叉車市場上,國內叉車企業還是占據著較大的優勢。像合力叉車和杭州叉車就占據著目前叉車市場一半左右的份額,其他國內企業還有不少,但主要以中低端產品為主,國外的一些叉車企業如林德、豐田主要集中在高端叉車這部分”。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工業車輛分會秘書長蘇恩一說。
在目前這樣一個高低分明的市場格局中,國內叉車企業如何在保證中低端市場優勢的基礎上進軍高端市場?又能在多大程度上進入高端市場?未來中國叉車市場的格局將會怎樣?
中低端產品:市場主流的“隱憂”
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統計,2007年上半年,安徽叉車集團公司銷量18995臺,較2006年同期14339臺增長32.4%;浙江杭叉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上半年銷量18901臺,較2006年同期13375臺增長41.3%。兩家合計銷量占國內市場上半年叉車總銷量的58.9%,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100多家叉車企業,國內叉車市場上,國產叉車企業占據了明顯優勢。
和國外叉車巨頭占據著高端市場優勢不同,國內叉車企業牢牢掌握了中低端叉車市場乃至整個叉車市場的話語權。
“中國叉車企業能在市場占據較大優勢,并且出口也不斷增加,主要是因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的叉車市場還處在中低端水平,并且這種狀況還將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蘇恩一對這樣解讀工程機械協會的這個統計。
國家工程機械質檢中心副主任雷曉衛說:“世界叉車行業的規模在80-90萬臺之間,而我國叉車市場規模在12-13萬臺之間,僅次于美國。但由于國內叉車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價格較低,總產值和銷售額還落后于日本。價格低直接導致產值和利潤的偏低。”
除此之外,雷主任還認為,企業過分集中在中低端市場也存在一定隱憂:首先容易導致價格戰;其次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不利于產品品質的提升和國內企業自有技術的發展,最終容易造成產能的結構性過剩。
相對中低端市場,高端叉車產品的需求,近年則有進一步提升的趨勢。據專家分析,雖然目前叉車市場中低端產品還是主流,但高端的市場卻在迅速發展。大型企業大都會選用中高端的叉車,另外如醫藥、煙草等行業對中高端叉車需求量也在加大。
高端產品:想說愛你不容易
近年,整個叉車行業行情看好,趁著這個東風,國內很多生產企業迅速提升了產能,但產能的提升又加劇了行業的同質化競爭。于是,行業利潤降低、產能過剩等問題就凸顯出來了。專家認為,要改變這種現狀,中高端產品也是一個發展方向。
“沒有好的中高端產品就不能擺脫產品同質化競爭,不能真正確立產品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市場優勢。為此,中高端產品將是江淮重工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我們產品定價投放有自己的定位,不會過多受市場低價競爭的影響”。江淮重工銷售總經理申孟根對記者直言。
其實申孟根的觀點,也代表了國內大部分大中型叉車企業的想法。產品同質化成了國內叉車企業的一塊心病,但企業要生存發展,沒辦法,就得繼續“硬撐”,有什么苦頭也只得往自己肚子里咽。
在吃了不少苦頭后,部分企業開始嘗試高端路線。合力和杭叉等都加強了自主技術研發,目前安徽合力已經有部分技術出口。無論是從眼前利益考慮,還是從公司的長遠的發展考慮,中高端叉車產品都成為了國內企業的重要發展目標。但其現狀和發展潛力又如何呢?
對此,蘇恩一認為,高端和中低端叉車產品的差別體現很多方面:如發動機的傳動技術、噪聲、排放等,而這種差距不是一時半會能消除的,要縮小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在技術上的差距也并非一日之功。從目前來看,目前叉車市場的主流還是中低端產品,所以,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這種現狀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看來,考慮到本身的特點和優勢,雖然同質化、低價競爭的苦頭沒少吃,但短期內國內企業都還是會在中、低端市場上繼續堅守,國內叉車企業想對中高端市場說聲愛你并不容易。
未來趨勢:守住優勢又相互滲透
說現在中高端叉車是一個趨勢沒錯,但決不會替代中低端叉車產品,中低端叉車還會是主流,現在是這樣,在可預見的將來也是這樣。所以像國外一些企業如韓國現代、斗山機械等現在都是重點做中端市場,但國外的一些巨頭如林德、豐田等,考慮到品牌價值和利潤,他們重點還會在中高端叉車市場上。而國內叉車企業考慮到自身的管理和技術等方面的因素,優勢還將集中在中低端產品上。但在這個看似穩定的大格局下,一些新的趨向已經在醞釀。
談到未來中國叉車市場的發展趨勢,蘇恩一認為:目前國內叉車市場的格局不會大變,但市場定位也在某種程度上開始交叉、融合。很多國外叉車巨頭除了高端市場外,也在重點挖掘中端市場;而國內企業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像安徽合力和杭叉等企業,在中端產品市場也有了良好的表現。
國內叉車企業在鞏固自身中低端產品優勢的同時,也都在加強自主技術的研發。
對江淮叉車的市場定位,申孟根說,江淮有自己的技術,其中最關鍵的發動機、變速箱都是我們自己研發生產的。以后公司還會不斷加強自主創新,確立自身的技術優勢。
國內外叉車企業的差距,自有技術是其中重要一環。針對國內叉車企業的現狀,在如何提高技術含量上,雷主任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首先,企業在研發過程中,應該注重形成自身的特色,并申請專利;其次,參考模仿其他機型時,要避開國外叉車已經申請專利的東西。再有就是要加強對企業技術人員的管理,以防技術外泄。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