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到20年,王繼祥已經有過2次轉行經歷。第一次年是1989獲得北京科技大學冶金機械專業碩士學位后,卻進入冶金部冶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從事經濟管理研究;第二次是2003年離開冶金部轉行關注物流產業發展。王繼祥現在的職位,是中國物流技術協會副會長、中國物流學會副秘書長以及北京絡捷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易流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兩次轉行,王繼祥都留下了華麗的背影。在冶金部冶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期間,他做的一系列針對鋼鐵行業的研究,首次提出經濟潛在運行能力的概念,在該領域產生廣泛反響,并曾成功預測了當時鋼鐵行業的幾次波動。2003年轉行關注物流產業發展,提出實時物流的概念,對物流行業信息化進行了深入闡述。
王繼祥坦承,雖然歷經2次轉行,但期間并未有根本跳躍,因為有一條不變的思路貫穿始終--對信息進行處理,與信息技術打交道。
物流信息化近年來發展很快。當前,無論是物流型的企業,還是生產制造型企業,沒有信息化系統,都很難做到柔性化生產。但怎樣的信息化才能成功?物流行業信息化與其他行業相比有什么獨特之處?
現在,大多數物流企業本身都很重視信息化,不但建設了自己的配送系統、信息中心,還逐步習慣了對公共服務平臺的使用,例如通過物流產品網實現交易等。而就在前幾年,此類交易模式卻很少被企業主動接受。近幾年,他們扭轉了這個觀念,逐漸從不接受轉向主動上門。他們甚至認為現在70%左右的商業信息都是來自網絡。
物流信息化為何失敗?
有這樣一家做物流信息化的小型軟件企業,歷經數年市場風雨,不但沒有倒下,反而日見茁壯。與那些或者早已被淘汰出局,或者奄奄一息的更大規模的企業相比,這家小企業有什么獨特的成功之處?與其他企業的產品最終流向企業客戶不同,他們做的是一個學校中的物流信息系統的模擬系統,供學校實驗使用。
“學校是相對規范統一的,教學有這樣的要求,正因為統一性,所以軟件應用也可以統一,成本就可以降下來。”王繼祥表示,以往很多物流企業信息化最終失敗,成本無法控制是重要原因。
此外,王繼祥認為,現在物流行業對物流信息化所存在的幾個誤解,也是導致以往很多企業信息化失敗的重要原因。一是很多企業覺得物流信息化就是物流企業的信息化,而忘記了企業物流;二是認為物流信息化就是運輸、配送方面的信息化,而忘了物料等供應鏈環節的信息化。
王繼祥表示,早期很多企業信息化嘗試失敗的主要問題,是對物流行業認識不清。物流是一個復合行業,是一個集中性很差,寬范性很強、覆蓋面很廣的行業。在物流行業的作業層面上,不同行業有不同行業的特點。比如鋼鐵行業做物流的作業與石油行業做物流的作業,和醫藥行業做物流的作業是完全不一樣的。很多做物流信息化軟件的公司失敗的共同原因,就是想讓不同行業的物流企業按照一個統一的模子去套用一個“標準化”信息化軟件。而事實上,物流領域信息化要跟自己所處行業特點結合起來,不能脫離實際需求來組織信息化系統。在物流領域,除了在交通、倉庫等少數行業實行標準的信息化之外,在具體的作業角度,還是要切入到行業中去。
可喜的是,近兩年,不少做物流信息化的企業已經開始回歸到各個具體行業中去,如倉庫等比較規范的信息化系統,配送、交通等專項的信息化系統。
一位專家的三個感言
既然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多企業的信息化嘗試走向了失敗,信息化到底還有沒有價值和意義?物流企業信息化的路子該怎么走下去?
有一位浸淫信息化多年的老專家的三次經歷或許能在某種程度上給出答案。
在一家煙草企業,老專家看到了世界最新最先進的設備,這些設備非常昂貴,但企業方面卻表示,并不擔心收回投資資金,高成本意味著企業的大品牌,可以借此提高產品價格。專家感慨:真有錢。在一家家電企業,看到了其國際物流中心,看到該中心展示的設施,專家感慨:真氣派。在一家汽車企業,看到了其信息化系統,該先進的先進,該用手推車的還是手推車,專家感慨:真專業。
王繼祥對此表示,一個企業的信息化,成功到什么程度,還是要看其自己的滿意度。
相對于其他行業,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更顯迫切。小規模的物流企業,自己的信息系統較弱,就要倚重社會公共系統平臺,查看貨源等。大的物流企業全國都有分布點,更需要信息化,來實現對各地網點的掌控。如國外的UPS等物流企業,還要對物品進行跟蹤檢測,使用GPS等手段,實現對物流作業的可視化。
事實上,信息化的發展直接促進了物流的發展。國外最早出現的物流是實物配送,隨著信息化推進,供應鏈管理開始出現。現在美國的物流管理協會已經改名為供應鏈協會,就是因為隨著信息化的發展,物流已經成了供應鏈的一部分。
王繼祥認為,在只要涉及到物流的地方,信息化都是最基礎的事情。信息化貫穿在物流系統,甚至是信息系統核心的底層。推動企業信息化,離不開物流信息化。沒有物流信息化的企業信息化是難以實現的。
兩個關鍵詞
王繼祥認為,物流類企業與其他行業企業信息化的最大區別還是在于行業特點不同,物流是一個網絡型的作業系統,不是一個工廠型的作業系統。從作業的角度就需要全面聯網,全面進行信息整合。另外,其貨物是流動的,這就需要對貨物進行可控性管理。
王繼祥介紹說,實時物流理念中,最主要的是RFID的應用。托盤與RFID的結合對物流信息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促進。
“我最關注兩個技術,一是實時物流技術,這是物流信息化的領先角度上,結合未來的互聯網、ERP、自動識別等技術,還有信息標準化等來推動它的發展。其二是物流的單元化,如托盤就是單元化的一個核心環節。物流無處不在,如超市也是一個物流系統。只有實現了單元化,才能實現對物流的便利管理。信息化可以不經過實物,但如果實物都比較凌亂的話,貨物的信息就不好提取了,而這正是信息化的難點之一。”王繼祥說,單元化是實時物流得以實現的基礎。單元化做得好,對中國物流的發展將起到一個很好的促進作用。單元化與實時物流反應了最基層和最高端的物流技術,二者是結合在一起的。
按照單元對物品進行規范,之后進行信息提取和識別,識別之后才能對貨品信息進行管理和運作。實現單元化之后,作業才方便進行機械化、自動化。自動化+信息化才是真正的信息化。
“實時的、可視的、智能的系統。”王繼祥這樣描繪未來的物流信息系統。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