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開局,合肥以科技創新推動工業立市,加速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建設再現波瀾壯闊場面:全市上下開展“工業大發展,我們怎么辦”大討論,機關效能建設掀起“問責風暴”,一系列鼓勵企業創新創業的新政策相繼出臺;“大拆違(城市違法建設)”過后,“大建設,大發展,大環境”強力推進……
大企業成為創新主體
合肥在計劃經濟時代形成了小而全的工業門類,工業的36個行業合肥占了34個,共涉及200多個門類、2000多個產品,工業企業總數為3800戶,規模以上企業僅657戶。與發達地區相比,合肥的差距在于企業總量不大,大企業少,投入不足,層次不高。安徽省委、省政府及合肥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認為加快發展首要的是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由此確立了合肥“工業立市”崛起戰略———以科技創新引領新型工業化。
“十五”以來,特別是創新型試點市建設的兩年來,合肥工業在快速增長的同時,運行質量已經步入良性循環軌道。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93.2億元,同比提高21.5%,比“九五”末提高4倍,利潤提高近8倍,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突破200%,比2004年提高39.8%,比2000年提高近100%,人均勞動生產率則由2000年的不到1萬元迅速增長到15.4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合肥市規模以上19家大企業的總量占全市工業的比重達到62.3%。這其中就有江淮汽車集團、國風集團、合力叉車集團、美菱集團等一批引領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老國有企業。被業界稱為“江汽現象”的江淮汽車集團公司,2005年以銷售整車15萬輛、創利稅13億元的驕人業績,雄居國內重點汽車集團效益榜首,其主要經濟指標已連續14年保持年均50%的增幅。江汽最寶貴的經驗是堅持不懈地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很早就踏上了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創新之路。去年以來,江汽開始調整自主創新布局,目標是形成“三個創新圈”的大研發戰略格局。第一圈是將企業的技術中心劃分為商用車、乘用車、工藝工程和動力總成4個研究院,在合肥本土立地生根;第二圈是在國內建立產學研聯盟,已在上海建立了乘用車整車研發中心;第三圈叫做海外圈,在意大利都靈設立研發中心,就地“招兵買馬”,以此為平臺,整合歐洲的研發資源。
在改革開放中應運而生的國風集團,起初是一家僅有2萬元資產的知青塑料廠,到今天已發展到擁有總資產43億元、營業收入超過45億元的“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和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風集團跨越式發展經歷了技術引進、消化、再創新,產學研聯合創新,自主創新打造核心競爭力三個階段。一直堅持“以塑為主”的國風,利用廢舊塑料和木粉、稻殼、秸稈等植物纖維研制成木塑新材料,優于塑料和木質材料,獲得發明專利等7項國家專利授權。最近,國風年產60萬噸木塑新材料生產基地項目已通過專家評審,被列入安徽省“十一五”規劃。此項工程上馬,每年可節約木材120萬立方米,將為發展循環經濟開出一片新領地。
據合肥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介紹,包括江汽、國風在內的園區大型企業堅持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普遍建立了技術創新投入機制,規模以上企業2005年合計投入研發經費16億元,占總銷售額的5%,目前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省級技術中心6個,已真正成為引領全市工業企業技術、管理、經營創新的主體。
大院所開創特色產業
一個只有700名員工的研發機構,2005年實現銷售收入14億元,是5年前的21倍,出口創匯則從5年前的“零”激增到9000萬美元。這是首批轉制的國家242個大院大所之一的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轉制后發生的巨變。在合肥,像這樣生機勃發的大院大所不在少數,它們正在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合肥有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為代表的國家和省部屬研究院所190多個。這些院所有的承擔了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研究,有的轉制為企業,有的“一所兩制”。經過多年的艱苦探索,它們逐漸找到了適合自身特點的產業化道路,國家長期投入形成的技術、人才優勢得以厚積薄發,產業規模和效益大幅度提高。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在承擔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實驗先進超導托卡馬克”研究過程中,衍生出超導、等離子體應用、真空、低溫、大型非標物理裝置設計及加工等一批應用技術成果,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離子束生物工程技術,育成水稻、小麥、玉米、西紅柿等16個品種;用離子束誘變技術成功篩選出食品添加劑花生四烯酸的高產菌、維生素C二步混合高產工程菌,成果在企業轉化后一舉使我國成為目前世界最大的花生四烯酸生產基地,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維生素C則在國際競爭中屢屢獲勝。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三十八研究所確定“全球布局,板塊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所里實行“研究與產業一體、軍品與民品一體、事業與企業一體”的創新體制,科研、生產比翼齊飛,“十五”期間共獲得國家科技獎4項,省部獎33項,其中獲200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獎的所有成果都直接用于軍民品生產,已累計出口3億美元。該所創辦的民品生產企業四創公司已成功上市,被譽為“中國雷達第一股”。中國機械裝備集團公司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擁有的千項成果,70%得到轉化,獲得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這些院所大多建有省級以上工程技術中心,承擔了一批國家攻關計劃、863計劃項目,在大型水泥立式磨、雷達、壓力容器、生物醫藥等領域掌握一批核心技術,帶動了行業技術進步。
在體制機制創新上,這批院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研一體”的研發機制和人才激勵機制、科技投入機制。每個院所都有骨干企業,都有高水平的研發隊伍。安科生物工程公司、東華工程科技公司、華耀電子公司、科聚電器公司相繼從安徽生物所、化工部第三設計院、三十八所、等離子體所脫穎而出。東華公司打破化工設計的框框,采取EPC方式實行工程總承包,近3年每年實現利潤3000—4000萬元。
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為主體創辦的安徽循環經濟工程研究院,率先在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6平方公里試驗區建成。工程研究院將利用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研究衍生的成果,開展環境治理和環境友好材料研發,并為社會提供循環經濟研發平臺。目前,首批進入試驗區的其他5個項目建設也如火如荼。未來,這里將是合肥經濟發展中的一大新的亮點,并將對廣大區域產生輻射作用。
大平臺催生創業軍團
“一個城市不僅要有企業‘航空母艦’,更要有一大批‘魚雷快艇’,應該通過大項目的分解,形成產業集群。”說這番話的是合肥凱立科技集團公司的老總。這家公司自主研發的電力系統過電壓保護設備、滅磁設備和各種特殊的高壓開關設備,已獲得30多項國家專利授權,3個產品成為國家重點新產品,8個產品被認定為高新技術產品,公司連續4年躋身安徽民營企業20強。
為加快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合肥市推出科技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安徽省建立專項資金支持試點市創新及轉化平臺建設,市財政投入1億元建立科技創新專項基金,省市設立、引入近20家科技風險及投資、擔保資金。一批像凱立這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迅速發展壯大———
中科大訊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智能語音及語言技術研究、軟件及芯片產業開發、語音信息服務及電子政務系統集成的國家級骨干軟件企業,是全國唯一的國家“863計劃”成果語音產業化基地。基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領先智能語音技術,科大訊飛已推出從大型電信級應用到小型嵌入式應用,從電信、金融等行業到家庭的各種產品;利用訊飛語音技術進行產品開發的既有國內各行業的龍頭企業,也有全球IT巨頭和手機、玩具等語音芯片提供商;最近訊飛又在語音編碼、音色轉換、口語評測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合肥陽光電源公司在電力電子、現代控制理論和新能源應用技術領域不斷創新,成功攻克光伏控制器和逆變器的核心技術,研發出國內領先的“控制逆變二合一”系統,實現了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的利用,成為我國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技術開發應用的領軍企業,占領了70%以上的國內市場份額。
合肥美亞光電公司研發出國內第一臺紅外復合和高速圖像識別色選機等,市場占有率達到50%以上,打破了國外同類產品一統國內市場的局面,迫使國外的同類產品價格下降了一半。作為中國最大的色選機研發和生產基地,美亞被譽為“中國糧機行業的驕傲”。
聚集在合肥高新區的創業服務中心、民營科技園、大學科技園、軟件園、留學生園、生物醫藥園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便是催生這些創新型企業的大平臺。合肥高新區在“一區多園”的大格局下,已基本形成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新醫藥、光機電一體化、現代農業、新材料等五大特色明顯的高新技術產業群,產業的集聚效應開始顯現,軟件園和生物醫藥園分別匯集了80多家軟件企業和5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兩大領域形成的高新技術企業集群,成為全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龍頭和技術創新、科技成果產業化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重要基地。
今年,合肥全民創業出現前所未有的迅猛態勢。統計資料顯示,截至4月底,到合肥市工商局注冊登記成功的內資企業2480戶,注冊資本總額33.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7%和38%;1至5月份,全市工業投資65.13億元,同比增長195.9%,新開工項目1109個,同比增加901個,其中投資1億元以上的項目264個。可以想見,在這浩浩蕩蕩的創業大軍中,科技創業軍團將更加光彩奪目。
大環境造就投資熱土
今年2月10日,AERO公司與合肥高新區管委會簽訂一項協議,AERO公司決定分兩期投入10億美元,在此建立半導體晶圓生產基地。這意味著合肥芯片生產空白的歷史將被改寫。AERO公司總裁在簽約時坦陳,他在中國考察了多個城市,最終選定合肥是因為看中合肥豐富的科教資源和優良的人文環境。
也是在今年上半年,世界500強企業聯合利華決定將中國總部遷入合肥,日立建機公司決定延伸產業鏈,增資7.6億元,將合肥變成為全球效益最好的生產基地;海爾、佳通、華凌等一批企業也競相增資擴股;海爾工業園還先后引入海爾特鋼、海景包裝、海毅注塑、日本神林、得潤電子等12家配套企業;與此同時,神州數碼(中國)公司、天威保變變壓器公司、樂凱膠片公司、捷敏電子公司、桑鈮科技公司波蘭PROKOM公司、美國賽真公司等一大批外商投資企業紛紛在合肥成立子公司或創辦工業園。個中原由,與AERO公司總裁的看法大抵一致。在省會城市中,昔日合肥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是“衣冠不整”,根本原因是違法建設盤根錯節,積重難返。去年,合肥市把“拆違”放在“大發展”棋盤的“第一著”,以鐵的決心和細致入微的作風,開展“大拆違”,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拆除違法建設1100多萬平方米。如此大舉動,卻是波瀾不驚,90%以上市民為之叫好。此番整治使市容大為改觀。
今年,合肥市動用鐵的手腕推行行政效能建設。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孫金龍表示,要用“商鞅變法”的精神,來一場效能革命,推進作風轉變、業務轉變、管理轉變。效能建設首先從減少審批項目入手,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全市93個職能部門在媒體上向社會公開承諾,要“創造國內最具競爭力的創業發展環境”。效能建設中,合肥市取消了涉及工業投資項目的37項行政事業性收費,行政審批許可項目由353項減至230項,減少了35%。今年,合肥市設立創新創業資金,鼓勵形成“你創新,我獎勵,你創業,我補貼”的創新創業氛圍,打造創新創業平臺,加速人才、資本、技術等創新要素的積聚,培育和做強做大高新技術產業,形成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今年,為加快工業發展,合肥市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政策、關于免收開發園區投資項目行政事業性收費的通知。這兩個文件涉及鼓勵投資工業項目,鼓勵加快工業企業發展,鼓勵工業企業推進技術創新,加快開發區、產業園區發展的多項目政策。后一個文件規定的37項免收費項目,不是不該收費、更不是亂收費的項目,只是免收企業的費用,由政府來“埋單”。
優化大環境,帶來大變化。新華社報道稱,今年以來國內外企業到合肥市投資出現了“井噴”現象。市工商局平均每天辦理注冊登記成功企業21戶。國軒高科動力能源有限公司投資1.7億元,申報鋰離子動力電池一期生產項目,土地、環保、消防3個部門會審,只開了兩次聯席會議就解決了全部審批問題,前后只用了22天。在此過程中,公司總經理都不知道參加會議的部門領導姓甚名誰。在以往,這是不可想象的。今天的合肥,一座嶄新科學城的雄姿正為世界所矚目。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